远离家乡,别碰萝藦枸杞!揭秘其禁忌真相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四大传统文化遗产之一,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无数充满智慧的谚语与俗语。比如“认识一种叫做千里光的植物,家中几代人都不会长疮”或者“知道什么是半边莲,就能与蛇同眠”等等,这些话语中都涉及了各种植物。而今天要分享给大家的一种植物,它正是源自于这样一句民间的俗语中。我们小时候还经常吃这种植物结出的果实,可以说是充满了童年的记忆,它就叫做萝藦。

农村的老人常说一句话:“离家千里,别吃萝藦和枸杞”,这其中就提到了萝藦。那么,今天我就来详细介绍一下这种植物,包括它的特性、作用以及价值,还有为何有“远离家乡,不食萝藦和枸杞”的说法。

让我们来了解萝藦、走近萝藦

萝藦,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植物,原产我国,最早在夏商周时期就有记载。在《诗经·国风·卫风》中的一句诗“芄兰之支,童子佩觿(xi)”中,芄兰指的就是萝藦。

萝藦,又名雀瓢、羊婆奶、婆婆针线包、老瓜瓢等,属于夹竹桃科、萝藦属的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虽然名字听起来与夹竹桃相似,但它们是同科不同属,关系类似于表亲。

萝藦喜欢攀爬生长,其藤蔓长度可以达到数米,地下有块根茎,整个植株受损后会流出白色乳汁。叶子对生,形状为卵状心形,与野山药叶类似,全缘无锯齿。花期在盛夏,腋生的花朵呈白色或绿白色,带有粉红色的内部和绒毛装饰。果期在秋季,果实外形像羊角或地梢瓜。不过萝藦的果实表皮粗糙,不如地梢瓜光滑,看起来不太美观。

未成熟的萝藦为绿色,成熟后变成淡褐色并会自动裂开,内部含有蒲公英般的种子能随风飘散繁殖。明朝的周王朱橚编写的《救荒本草》一书中也有萝藦的记载,并对它的形态特征做了详细描述。

书中提到:“萝藦又名婆婆针扎儿或纽丝,以藤蔓形式生长,具有青白色的茎和长大的叶片。叶片两面颜色不一,折碎时会流出白色汁液。开出五瓣小白花,结出如羊角形状的长角,内有白瓤。”这与现在的萝藦一致,可以确认是同一物种。在中国中原地区及黄河以北广泛分布,在过去物资贫乏的年代,萝藦成为了许多孩子们的零食选择。

探索萝藦的价值所在

萝藦不仅可食用也可供药用。当果实尚未完全成熟时,里面的白瓤可以直接食用,口感嫩滑可口;70后、80后的许多人应该对此并不陌生。此外,在饥荒时期,人们也会采集其叶片来充饥。《救荒本草》里提到:“采其嫩叶煮熟后换水浸泡去除苦味和杂质后用油盐调味食用”。

此外,萝藦的种子、根、全株及其壳均可作为传统药材使用。其中种子称作斫合子或萝藦子,自唐代起就用于补益精气、生肌止血和解毒等方面。成熟的萝藦果实壳称为天浆壳,能清肺化痰;根和全草则有补气养精、行血活血的功效。适用于治疗体质虚弱、阳痿、乳汁不足、小儿疳积、毒蛇咬伤等问题。

如果你的家乡仍然生长着萝藦这种植物,那么你应当认识到它的珍贵性——这是一种极具价值的草本植物。那么为何会有“离家千里勿食萝藦和枸杞”的说法呢?古人在这方面的智慧令人钦佩:众所周知,枸杞能滋补肝肾、增强精力,萝藦同样具有补精益气的功能。

古代人在远离家乡旅行时常会被告诫避免过量食用这类大补的食物以免纵欲过度伤害身体。《本草纲目》中提到:“萝藦可补益精气、强壮男性功能,与枸杞叶功效相同”,因此产生了这样的警示说法:“离家千里,不吃萝藦和枸杞”,你现在明白了吗?

至此,今天的文章到此为止了。你对萝藦有所了解了么?你小时候有没有尝过这种野生果实?你是否曾经见过萝藦?在你的家乡是否还能找到这种植物?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感想和见解。

Tags: